明朝的滅亡是征戰的失敗,是清軍的鐵騎一路掃蕩,兵力不敵清兵;但是清朝的滅亡卻不是強大的民族戰爭引起,除了多次錯失現代化,還因為中國人盲目排外當愛國。

一、錯失現代化
最早在鴉片戰爭的時候,林則徐就認為英國的武器那么好,我們應該向英國學習。但是道光皇帝給了一個批示:一派胡言。事實上當時人們也是這種觀念。中國歷來所謂的國際關系,就是和東亞周邊國家的關系,而這些國家沒有一個比中國發達。無論是日本、朝鮮、越南,還是其他東南亞有些還不能稱之為國家的地方,都是在學中國。

林則徐作為欽差大臣,做了件在當時犯忌的事,他組織翻譯了《四洲志》。魏源在這個基礎上搜集更多的資料,編寫了《海國圖志》。這本書中最重要的一個觀點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,哪怕書中依舊認為中國還是在世界的中心,中國的一切都是最好的,就是武器不如狄夷,只要學習它的武器,就能把它打敗。
但是觀點一來,石破天驚,從朝廷到讀書人再到一般士紳,只要知道這本書的人,絕大多數都很憤怒,覺得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就是潰夷夏之防,為亂階之倡,所以《海國圖志》很快被禁了。
二、中國人盲目排外當愛國
把盲目排外稱之為愛國,是中國近代的一個悲劇。

林則徐和魏源為啟蒙中國人編寫的《海國圖志》被清政府拒絕,卻無意中啟蒙了日本人,日本找了最了解漢語、學問最好的人來總編校訂《海國圖志》。翻譯完書還寫了一個序說:我不禁為魏源感到悲哀,忠正之士,你的書,君主不用,反而流落他邦,被我們日本人用了。事實證明此書日后對日本的明治維新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。
被“天朝上國”的觀念所誤,盲目排外,清政府最后給自己挖了一個坑。

清政府從來沒有平等外交這個觀念的。鴉片戰爭之后簽訂南京條約,清政府被要求開放南方五口通商,清政府覺得自己還是天朝上國,不能用外交部,一旦成立外交部就標志著自己不再是天朝上國了。但是英國的船炮又很厲害,必須得有一個機構來和他們打交道,怎么辦?他們想了一個辦法,用地方官來跟他們打交道。

?
清政府覺得特別巧妙,自鳴得意,其實是被固有的觀念絆住手腳,非常缺乏遠見。1901年簽訂辛丑條約,在八國聯軍的強迫下,必須成立一個外交部,中國才有外交部。
正如梁啟超說,中國四千年迷夢在甲午一役后被震驚。 國恥必須銘記,吸取教訓才能繼往開來!

以下熱門內容,猜測您也會喜歡:
清朝皇帝其實很悲催:不但嬪妃長得丑,臨幸妃子還不能超過半小時
諸葛亮一生神機妙算,但是干了這三件缺德事,導致七星燈續命失敗
紫禁城比圓明園財寶更多,為何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,不燒紫禁城?
推薦: | 為何愛會傷人 | 為何家會傷人 | 當時風靡一時 | 現貨為何愛 | 這一生為何而